翁仲路將恢復600年前真容 展現完整明孝陵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04-05]
為了把一個完整的明孝陵盡早展現在世人面前,3日明孝陵翁仲路搶救性保護工程悄然啟動。據悉,至今年“五一”黃金周前,明孝陵翁仲路景點將恢復600年前“真容”。
遺址清理破解欞星門之秘
據介紹,作為明孝陵重要組成部分,神道將在搶救性保護工程中得到復原。翁仲路是明孝陵神道的核心部分,現在它卻是一條瀝青路,按照世界遺產保護組織的要求,今年5月1日前,翁仲路將恢復600年前的原有青石板路。
翁仲路施工時,原有柏樹將原地不動。記者在現場看到,750米長的翁仲路已開始圍擋。施工工作人員正在對石質欞星門進行遺址清理,以便確定600年前欞星門具體結構,回歸翁仲路原始道路。
欞星門位于翁仲路這段神道的盡頭,現在只剩6個柱礎和8塊抱鼓石。為具體摸清原有翁仲路的“真容”,中山陵園管理局開始著手對欞星門遺址進行清理,來確定翁仲路的寬幅。
從現場情況來看,欞星門其結構可能是三間開,即中間寬兩邊窄,古代的等級觀念是非常嚴格的。從遺址留下的青石板來看,中間1.6米寬的青石路是供皇帝出入,旁邊兩個側門是供大臣和隨從通行的。這就意味著原有翁仲路是由三條道路組成。
在施工現場,記者從路面切面清楚地看到,翁仲路前后修補了2次,起初是青石路,后來是彈石路再后來變成了瀝青路。
下馬坊至大金門段著手規劃
下馬坊是明孝陵的起點,內有下馬坊、神烈山碑、禁約碑等3組石刻,目前損壞嚴重,因此規劃提出,擬將下馬坊至大金門神道的中軸線全部退讓出來,并對下馬坊的3座石刻進行搶險加固、石刻修補及周邊環境整治工作,力求恢復歷史的原貌。
記者了解到,下馬坊-大金門之間的這段路1.1公里,目前具體走向已不明。近年來,有關專家經過考察后認為,孝陵下馬坊原先跨朝陽門,也就是現在的中山門外大道而建,入明孝陵是從東面向西。從下馬坊向西的神道原是利用了朝陽門外大道的一段。而大金門外的神道是從大金門直接向南延伸到中山門外大道,再與下馬坊向西的神道相連接。據悉,目前,下馬坊-大金門之間的這段神道正在著手進行規劃設計。
神道望柱傳說可以治病
在神道上最引入注目的莫過于神道望柱,位于翁仲路起點的望柱高高地矗立著。記者發現,粗大的望柱下部有許多凹坑,大小如人的拳頭。中山陵園管理局有關人士向記者解釋說,根據傳說,神道望柱可以治病,而且是專門根治男性不育的。所以不少入紛紛來到中山陵在望柱上用手摳挖石粉,帶回去作為藥引,不過這只是傳說而已。
據悉,為了修舊如舊,恢復世界文化遺產的本來面目,大金門至下馬坊以及翁仲路至金水橋兩段將采用青石板鋪地,恢復600年前的明代風格,神道兩側還栽種蒼松翠柏凸顯古意。屆時,2.65公里神道全線貫通,整個明孝陵景區將變得更加完整、真實。
(信息來源:新華網江蘇)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