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東方博物館:中國展品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03-29]
國家東方博物館現在是俄羅斯儲藏文化藝術品最多的地方,它最全面地展示著東方各國人民的藝術才華。博物館是1918年根據蘇聯政府的決定在莫斯科組建的。
博物館最初的名字叫東方藝術品館。1925年,更名為國家東方文化博物館,1962年,更名為國家東方民族博物館?,F在的名稱是1992年定下來的,新名稱準確地確定了博物館的側重面和用途:收藏、研究東方民族的文化遺產,并使其系統化。自1977年起,博物館理所當然地被確定為科研單位。
博物館最初的藏品主要包括國家所有和私人收藏的物品。其中最多的是東方古玩收藏家彼得·休金的藏品。博物館1919年展出的第一批展品是來自中國、日本、印度和伊朗的藝術珍品。
如今,博物館有大約來自中東和東南亞許多國家的6萬多件山水畫、雕刻作品和實用裝飾品。
博物館經常增添新藏品。工作人員到國外考察,從私人手中購買藝術品。另一方面,這里最近收到一些大型藏品,是一些國家政府贈送的,其中就有中華人民共和國。
如果您前來參觀東方博物館,您希望看到中國展品,懂行的專家會給您作介紹。參觀從了解商朝藝術品開始。公元1000多年前澆鑄的青銅酒器,帶各種象征圖案的殉葬器皿,都在證明創作者的高超技藝。例如,一具“觚”酷似一朵半開的百合花?!岸Α睆男螤钌峡春苡幸馑?,上面有清晰可見的饕餮紋,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兇惡的貪食野獸。參觀者對中國那個時期的鑄造技術驚嘆不已。
第二部分展品屬于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戰國時期。挖掘出來的展品證明,許多手工藝領域高速發展:陶器、漆器、首飾、絲綢。博物館專家認為,最有價值的是這里收藏的銅鏡,其中最早的銅鏡是在公元前6至5世紀生產的。鏡面上有花紋,有美好祝福的題字。據說,除了一般用途以外,鏡子還被放在死者的胸部,以避邪氣。
在公元前5至4世紀,用粘土燒制的中國古代神話人物栩栩如生。這是博物館展出的最早期的雕塑品。
關于陰間生活的信念導致出現了另一種有意思的藝術門類——“殉葬品”。展臺上擺放著雕刻出來的奴隸、仆人、士兵、舞女和動物,它們同用具和兵器一樣,都埋在著名將領的古墓中。眾所周知,唐宋年間(5至13世紀),“殉葬品”藝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在展臺上,可看到保存完好的雕塑戰馬、戰場。這類展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兩個泥涅的、上了黑釉的舞女。
用檀香木刻制的觀音菩薩是獨特的雕刻藝術品。她的整個形象體現出溫柔和慈祥。還有12世紀用鑄鐵澆制的騎在獅子上的佛教“文殊”菩薩。6至19世紀的青銅制品展示出它的發展道路和特點:造型和諧、型態豐滿,表情豐富,選題簡潔,工藝高超,加工細膩。
眾所周知,在唐朝和宋朝,詩歌、文學和各種造型藝術飛躍發展。繪畫特別繁榮。這個時期以前,已經出現某些形式的橫幅和豎幅繪畫。博物館中的一個代表作是11世紀完成的美女揚貴妃的畫像。這是8世紀著名畫家周(日+方)的畫作復制品,畫面上是貴妃出浴的形象。畫家非常準確地勾畫出女性美妙的身材、奇巧的發型和雪白的臉龐。畫面記錄下當時理想中的美女。
現在,中國展廳擁有17至20世紀的大量寶石雕刻品。部分展品是中國政府贈送給博物館的禮物。這里有軟玉、水晶石、天青石、玉髓制品。軟玉制品形狀各異:燭臺、飛禽、鯉魚形狀的筆架、硯臺等。博物館收藏著罕見的多層礦石制成的獨特煙壺、畫工精細的瓷器、內畫玻璃瓶。
眾多作品展示了象牙雕刻藝術:首飾盒、扇子、微雕。在象牙上刻出的人物活動場景證明了作者的非凡手藝。博物館保存著17世紀的兩塊象牙制品,上面雕刻著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的1000多個人物。
從古代起,中國刺繡絹花就得到全世界的承認。博物館展臺陳放著16至17世紀絲織匠織出的裝飾墻壁的緙絲。在這里可以看到17世紀的一對緙絲,上面是古典小說的情節。它們精巧的工藝,豐富的人物造型,藍色、玫瑰色、黃色和淡綠色柔和的搭配引人入勝。一幅“鯉魚跳龍門”緙絲特別形象。
刺繡是中國最古老的實用藝術門類之一。博物館也有這種展品。這里可以看到針刺作品:墻畫、屏風、服裝。特別有意思的是刺繡服裝,皇袍上刺繡的圖案是帝王權力的象征。
現在,在東方博物館中,中國藝術品所占數量最多,而且仍在不斷增加。最近收到了莫斯科收藏家弗拉基米爾·卡拉布什金所捐物品,包括200件中國珍品,年代自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9世紀。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