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的經典 何不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品?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03-29]
近年來的國際藝術品市場又逐漸地復蘇看好。與之相聯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也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風起云涌,像傳統書畫、瓷器、青銅器等藝術品不斷開創市場交易新高,備受世人矚目。然而對于異軍突起的中國當代藝術來說,其市場境遇卻是“墻內開花墻外香”。國內的投資收藏家對此一直采取比較謹慎的態度,市場發展步履緩慢、表現難盡人意。而海外收藏家卻對此興趣頗濃。
相對于傳統藝術來說,當代藝術又稱為現代藝術。其中的“當代性”(或“當代意義”)不僅體現在作者的創作時間上,而更主要的則是體現在作者的創作理念、材質技法、圖式結構等諸方面。目前學術界對此尚無一個十分清晰、而且完全統一的學術界定,從形式上看,當代藝術主要包括了當代水墨、當代油畫、當代雕塑等,此外,綜合材料、裝置藝術、觀念和行為藝術等也歸入其中。
當代藝術在我國的發展時間比較短,大約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初期,譬如有的學者認為應從1979年9月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星星畫展”開始,而且涵蓋了當代中國藝壇發展的“1985新美術”、“1989后藝術”等幾個重要時期。
由于當代藝術的主角多半也是如今的一些中青年藝術家,筆者自然也有必要談及當今中青年藝術家作品的投資收藏問題。因為獲取渠道較多,一般的交易價格也不是太高。20世紀90年代中葉,北京一家拍賣行首次推出“當代中青年書畫藝術家作品專場拍賣”后,當代藝術便成為了被眾人關注的一個領域。
若純以收藏意義看待,假如我為收藏家,應當是不會舍棄那些已經走入藝術史序列的歷代名家大師,而單獨看好當今中青年藝術家作品的。究其個中原因在于:首先“當代”這個時間概念,不過是整個人類發展長河中的彈指一個瞬間,歷史不太可能平白無故地只青睞如今的中青年藝術家們。
但是,眾所周知,歷史永遠屬于時間范疇。藝術史一再地啟發我們:一些今天所謂的“前衛”、“先鋒”、“實驗”藝術,很可能就成為了明天的傳統經典。因此從這個意義來看待,當代藝術又無疑是一個充滿創新活力與發展希望的重要領域。用歷史觀和市場觀來看待,有重點地收藏當代藝術精品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對此進行投資同樣也是大有可為的。
應該看到,當代藝術在我國起步的時間雖然短暫,但是它已經歷了一個從借鑒模仿西方現代藝術流派到與本土相結合的創作、從混沌無序開始逐漸走向有序的艱難發展過程,危機感也始終存在著。
由于缺少廣泛的鑒賞基礎,也加劇了投資收藏當代藝術的高風險性。雖然目前它在藝術品市場有時也會“火”上一把,但這主要是一些海外人士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品相對比較便宜,而且不乏一定的升值空間所為。國內盡管有極少數畫廊、機構在做這方面的事情,但真正的市場知音難覓。
然而正是由于當代藝術自身尚不成熟,需要不斷地向前發展。如今有些人只看到它在發展中所出現的一些消極面,便不予理睬,這是不明智的。從藝術史的角度加強當代藝術的修養,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到的前瞻性眼光,對于投資收藏家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目前當代藝術所面臨的市場境遇,似乎也有點像在20世紀80年代前后的狀況。當時中國傳統書畫等藝術品市場也大多由海外人士說了算,讓這些海外收藏家撿了一個大便宜。但是隨著這些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民眾鑒藏投資意識的提高,中國本土收藏家也有了話語權。但是,中國本土收藏家只能以遠遠高于當時的價格從海外收藏家“接手”這些收藏品。
有鑒于此,試想再過10、20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中國當代藝術品是否也會如傳統藝術品當年所經歷過的市場境遇一樣,也是讓海外收藏家捷足先登,而后等到本土收藏家醒悟過來,只能高價接盤?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東方財經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