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副部長陳曉光:沒有經典,何來大師?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03-09]
“在文化藝術領域,現在很難出大師?!比珖f委員、文化部副部長陳曉光接受記者專訪時強調,“當作家、藝術家、文藝評論家等都在為生存奔波,都在為名利和金錢而忙碌迷失方向的時候,怎能潛心創作出真正的經典。沒有經典,何來大師?”
一部作品,還沒有和觀眾見面,就通過傳媒傳出各種吹捧或叫好的評論,參與其中的有作家、藝術家、記者、文藝評論家等與文藝相關的人員。雖然這種評論可能分兩種,有的是比較客觀的評價,但也有不少不夠實事求是,甚至是受利益、人情等因素驅動而違心說話、或“捧殺”,或“棒殺”。不但欺騙了觀眾、聽眾、讀者和社會,也把整個文藝界的風氣搞的一團糟。談到這點,陳曉光語調凝重?!拔乃嚱绲母鞣N浮躁現象,已經有些年了,而且還在繼續。這和整個社會的浮躁也是有關系的,因為當人們都還在在為生存奔波,都在為名利和金錢而忙的時候,文藝界不可能不浮躁,不可能不隨俗?!?br/>
“針對文藝界的這些不良現象,文化部也只能是加以引導,對作家、藝術家或評論家進行教育,使大家不但追求藝術的發展,也要追求藝術的道德,追求‘德藝雙馨’?!标悤怨庹f,“社會處于重大的轉型期,在繁榮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不良現象,這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的過程中不可避免要出現的問題。通過法治和政府的依法行政,慢慢的就會逐步規范起來?!?br/>
其實,無論是作家還是藝術家,誰不想追求經典或永恒?陳曉光認為,“任何一個作家或藝術家,從理論上都愿意自己的作品能夠成為經典、永恒,但人很容易被金錢所誘,被時尚所惑?!?br/>
說到此,陳曉光引用了喬羽的一句名言,“從事文藝要‘不為積習敝,不為時尚惑’?!薄暗嬉龅竭@一點很難!”他對此深有體會,“因為積習就是傳統,但傳統并不一定都是優秀的。馬克思有句名言‘傳統是惰性’。人們遵循固守傳統,就會不思進取。而文藝創作最怕的就是缺乏創新意識,不敢去標新立異、去創新,藝術作品就不能與時俱進,就很難為人民群眾喜歡,更談不上流傳于世。所以繼承傳統應該有分析,那些不良的傳統要大膽擯棄。另外,時尚是誘人的,時尚能讓人立即見到利益,當人被眼前的物質利益迷惑的時候,必然難耐寂寞,難耐清貧,對藝術本體的追求肯定會淡然,怎么可能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
也有人說,這個時代肯定會出現更多的“大家”或“大師”?!拔也贿@么樂觀,”陳曉光說,“當藝術創作人員(包括作家、作曲家、畫家)、從事表演的人、從事評論的人還在為了生存,為了錢甚至是前途而忙碌的時候,很難創作出真正的經典作品。沒有經典,何來大師?”
“大師”不是被吹出來的,經典也不是被捧出來的。歷史告訴我們,真正的藝術作品,并非一誕生就能發出經典的光彩。古今中外,無論是文學、美術、音樂還是其他藝術作品,當時不被社會承認,經過人民群眾和時間的檢驗,最終成為經典的,并不鮮見。因此,從事文藝創作或文藝理論的人,都應該有一顆耐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的心,才有可能堅持自己的創作方向,不為時尚所惑,從而在藝術上取得更大成就。
“作為一名文藝家,還是把自己和自己精心創作的作品,都交與時間與空間吧!通過人民群眾和歷史的檢驗,百八十年后的人們,自然會清晰地辨認出今天的‘經典’與‘大師’?!标悤怨馊缡钦f。
?。ê喗椋宏悤怨?,男,1948年8月出生于河北,歌詞作家,詩人,編審。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副主席。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 1992年被評選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代表詞作有:《在希望的田野上》、《采蘑菇的小姑娘》、《那就是我》、《江山》等。)
來源:人民網 記者文松輝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