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國際藝術品投資與收藏博覽會暨第六屆中國藝術產業論壇將以“投資與收藏”為主題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03-02]
作 者: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副司長 張新建
在中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時期,文化在綜合競爭力、外交、民生等方面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文化產業、文化貿易水平成為判定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目前,人民群眾接受文化產品的主要渠道不再是政府計劃性的給予,市場為人民提供了更多文化選擇和消費空間,因此,發展文化產業,構建秩序規范的文化市場體系,促進更多優秀的文化產品進入流通領域,保證人民的文化消費權利,是文化部門的主要工作。但是,我國文化市場還是一個剛剛興起的朝陽產業,法規建設、管理機制、行業自律、市場運作等方面還不成熟,文化市場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企業公平競爭等等問題依然存在,制約了我國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文化部一方面出臺政策,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發展,調整文化市場產業結構,優化市場資源配置,為文化市場發展提供有利的政策環境,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的市場引導作用,為文化企業推廣、交流搭建橋梁。如文化部主辦的中國國際網絡文化博覽會、中國國際音像博覽會以及中國藝術產業論壇等等,都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品牌展會,舉辦展會活動是政府部門向社會推介文化品牌企業,扶植中國文化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擴大中國文化及其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繁榮文化市場的重要舉措。
長期以來,我國藝術品的經濟價值一直徘徊在低谷,這與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深厚積淀是極其不符的。隨著國家經濟建設實力的增強,中國藝術品市場開始出現蓬勃發展的勢頭,中國藝術品的經濟價值也得到了迅速提升。特別是近幾年,在股票、房地產等投資熱后,中國藝術品投資和收藏熱更是再掀狂潮,畫廊、拍賣會、博覽會都出現了購銷兩旺的局面。但是藝術品市場中造假、售假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市場秩序比較混亂,影響了消費者的投資和收藏信心。為引導市場健康發展、規范市場秩序,文化部擬于2006年9月25日至29日,在北京展覽館主辦首屆中國國際藝術品投資與收藏博覽會暨第六屆中國藝術產業論壇,展會由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承辦。舉辦博覽會的目的,以及選擇“投資與收藏”為主題的原因在于:
首先,人民群眾藝術欣賞需求的增加,奠定了博覽會的受眾基礎。以前人民獲得藝術知識的主要渠道是中小學的美術基礎教育,進入高等教育后,美育只局限于專業高等院?!,F在,開設美術專業的高等院校在增多,美術專業成為熱門專業。據統計,2005年全國美術專業的報考人數有數百萬人,美術已成為高等院校的重點專業;以前大眾美術欣賞的渠道是美術館,如今,畫廊展覽、民辦、私人美術館展覽、各種藝術博覽會也成為重要的藝術欣賞渠道。舉辦博覽會目的是給廣大藝術愛好者提供集中的、品種多樣的、高水平的藝術審美平臺。
其次,中國美術品收藏群體的壯大,奠定了博覽會的消費基礎。當前中國出現了“藝術收藏熱”的現象。在藝術品市場發達的國家,收藏群體每年僅有百分之零點一的增長,而在中國收藏群體則呈幾何形的遞增趨勢,這就是藝術品市場的消費基礎。這個基礎分為兩級,一是藝術品的普通消費。隨著中國住房改革政策的推出,購房與裝修的支出,已成為中國城市居民的消費熱點。據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預計,到2005年中國室內裝飾工程需求量超過6000億元,它所帶動的裝飾材料和用品也超過4000億元。作為藝術品最基礎的裝飾功能,它是依附于建筑空間而存在的,試想一下,數量巨大的已建成的商品房和國有公房,其內部空間和墻壁上不可能都是空白,這就給藝術品的普通消費提供了巨大的空間。二是藝術品的高端消費。俗話說“盛世藏古董,亂世買黃金?!边@是中國千百年來的投資觀念,當今一部分的富裕階層仍然持有這種理念,《華爾街日報》預言,中國新生的商界領袖正在成為推動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發展的主要動力。另外,中國投資環境的改善,吸引了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藝術品收藏。在中國,個人投資的形式主要分為以房地產為代表的不動產和以股票、期貨為代表的動產。2000年以來,中國股市出現下滑態勢,很多的民間資本開始尋找新的投資渠道,與其他投資相比,藝術品具有保值升值特性,投資保險系數較高。最近幾年中國藝術品的價位翻了好幾倍,而且漲勢未停。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還會帶動藝術品價格的上漲。很多投資者正是看到了這個趨勢,帶著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對中國藝術的信心,開始投資中國藝術品。博覽會的舉辦將為這些收藏和投資群體提供質量保證、投資回報率高的優秀藝術作品。
第三、中國藝術品市場營銷渠道的不斷成熟,奠定了博覽會的招商基礎。目前,以畫廊為基礎的一級市場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以經紀代理為主要經營方式的畫廊不斷增多;外資畫廊開始搶灘中國;有實力的民營企業涉足畫廊行業,在法國菲亞特博覽會、瑞士巴塞爾博覽會等國際知名的博覽會中開始出現中國畫廊的身影,這些現象表明,我國畫廊的整體水平和實力在不斷壯大。同時、中國藝術品拍賣進入了歷史的黃金期。2005年多家藝術品拍賣公司的成交額和成交率達到了歷史最高點,截至12月1日,中國藝術品拍賣企業總成交額突破100億人民幣。另外,自1993年舉辦第一屆中國藝術博覽會以來,藝術博覽會經過十幾年的磨合已經逐漸走向成熟,成為藝術消費的重要渠道。在中國藝術品市場逐步完善和成熟的背景下,舉辦博覽會是要整合市場資源,為公眾提供一個可信賴的接觸、欣賞、購買、收藏美術品的環境,同時集中展示我國藝術品企業的實力和水平,建立我國藝術企業的品牌形象。
第四、規范市場運作、推廣誠信經營是舉辦博覽會的根本目的。為加強對藝術品市場的經營管理,2004年文化部修訂并頒布了《美術品經營管理辦法》(文化部令第29號),在1994年《辦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范圍,允許個體、私營、民營包括外商投資藝術品經營活動;進一步減少審批、簡化審批環節,將設立藝術品經營單位和舉辦藝術品經營活動的審批制度改為備案制度;同時制定經營規范,加強對藝術品經營單位的監督管理,在建立信用制度、限制不公平交易方面作了相應規定,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當事各方的權益。政策的調整為藝術品市場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環境,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藝術品市場立法和管理基礎依然十分薄弱,規范的市場秩序尚未建立,社會十分關注的制假、利用招展詐騙等現象,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在這種情況下,2004年起,文化部開始誠信畫廊的評選工作,并舉辦誠信畫廊推介展和精品巡回展,支持成立誠信畫廊聯盟,這些活動對于引導市場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舉辦博覽會就是促進更多的企業加入到誠信經營的隊伍中來,共同營建規范、良好的藝術市場秩序。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