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如何鑒賞田黃石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02-28


    田黃石產于福州沿壽山溪流域的水田、砂土中,原石多為自然形卵狀獨石,形似和田仔玉,因石質上佳、挖掘艱難而顯得尤為珍貴。田黃石細膩溫潤,呈微透明或半透明狀,蘿卜紋明顯;新出田黃的表面帶石皮者較多,間有格紋,這些都是田黃的重要特征。

    壽山溪全長約8公里,以地理位置上來劃分,田黃的產地有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之分。上坂位于溪流的源頭,所出田黃色略淡,通靈瑩澈;中坂田黃堪稱最為標準,色濃而質嫩;下坂處于溪流下游,石質略遜于上、中坂,色澤亦暗如桐油;碓下坂近乎鹿目格,質粗硬而色黝暗,鑒藏家謂之“山黃”、“斡黃”。

    田黃色澤和質地變化較多,按傳統習慣可分為田黃、紅田、白田、黑田4種。然田黃根據色相的不同又分為“黃金黃”、“桔皮黃”、“枇杷黃”、“桂花黃”、“雞油黃”、“熟栗黃”、“皂黃”、“桐油黃”等多種。其中特別通靈脂潤者,又名田黃凍。紅田的色澤鮮紅艷麗,猶如紅桔皮,這種石質十分罕見。白田多白里泛黃,非純白色;黑田有純黑、灰黑等幾種,純黑田,其通體黑色中略帶赫色;灰黑田色非純黑,略帶淡灰色。另有“銀包金”(外表白色,內為黃色)和“金包銀”(與前者相反),被當地人稱為“金銀地”,十分罕見。

    由于田黃石稀有名貴,故其仿冒品和以次充好的假田黃在市場上屢見不鮮。不過只要將與田黃相混的其它黃壽山的石質弄清,掌握它們的異同點,鑒別起來是不難的。掘性杜陵坑、掘性高山和掘性坑頭雖然與田黃一樣皆屬沖積型砂礦類獨石,但因其二次生存環境與田黃不同,其石表酸化程度不及田黃深化。這些石頭盡管也有蘿卜紋,但溫潤、膩凝度不夠,掘性杜陵質潔而堅,掘性高山質細而松,掘性坑頭質雖近似田黃,但有白點如虱卵,也與田黃有別。鹿目格亦屬零星塊狀獨石,質細而潤,但不透明,且無蘿卜紋。碓下黃質硬而澀,無石皮,無蘿卜紋,石中多白色泡點,此特征易辨。善伯洞為杜陵余脈,性微堅,半透明,肌里多含金屬細點及粉白色塊狀物似“花生糕”,故不難辨別。連江黃質硬多裂,其紋粗而直,與田黃有明顯區別。荔枝洞色質通靈艷麗,亦有蘿卜紋,但膩凝度不夠。

    舊藏與新出田黃石有新坑和老坑之別。一般來說,民國之前出土的稱老坑田黃,而現代出產的稱為新坑田黃。人們都認為老坑比新坑好。那是因為老坑質地細潔、溫潤,膩凝,蘿卜紋(又稱橘囊紋)清晰可辨且纖細而綿密。入刀的感覺特別愜意,可用一個“糯”字來概括。章料以方形、長方形雕鈕者居多,亦有不施任何雕飾,一任自然的六面素方章。另外傳世老坑田黃因為年代久遠的,多有一層可愛的“皮殼”(俗稱包漿),顯得古意盎然。新坑田黃亦有蘿卜紋,但質地優劣懸殊,溫潤細膩度遜于老坑,且材形尤以自然形為多。新坑田黃另有一個重要特征,即外表常裹著一層黃色或黑色的皮層,且體內隱有紅筋狀的格紋,透過石皮可以觀察到逐漸變淡的肌里,溫潤可人。今人有所謂“無格不成田”之說,其實“格”是福州方言裂痕的意思,裂紋畢竟是瑕疵,是一種石病,“格”多終非好石,如果把“格”看成是田黃的標志,并以有無“格”紋來判別田黃的真偽,那就大錯特錯了。

    解放日報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