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幅油畫凸現傳統文脈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02-23]
中俄當代油畫作品展昨日正式開幕,本報記者在美術家帶領下體驗經典魅力
從普希金的詩篇到肖洛霍夫的巨著;從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曲到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協奏曲;從列賓的現實主義到夏加爾的夢幻抽象,俄羅斯藝術曾承載著幾代中國人揮之不去的精神情結。
昨日,一批中俄當代頂尖油畫大師的經典之作正式“登陸”深圳,綿延許久的“俄羅斯情結”被重新點燃。據了解,這場由關山月美術館和北京中藝德國際文化藝術公司聯合推出的《中俄當代油畫作品展》,將展至3月19日結束,共展出148幅作品,其規模之大、成就之高在國內尚屬首次。
開幕現場,記者在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美術博士呂潔章的指引下,觀看了展覽。從羞澀的俄羅斯少女,到剽悍的韃靼漢子;從柔順的達格斯坦婦人,到倔強的巴什基爾老者;從滿街都是的“斯大林式建筑”,到圣瓦西里大教堂;從美麗的圣彼得堡沼澤,到大高加索山北坡,歐亞大陸北部那片充滿傳奇和熱情的平原逐漸清晰。
俄羅斯藝術精神:有追尋,也有幻想
20世紀初,曾經將俄羅斯美術推向頂峰的“巡回展覽畫派”,在現代藝術大潮的沖擊之下不復存在了。但其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卻一直傳承下來,并影響至今?!岸砹_斯藝術的精神傳統和文化氣脈并未斷裂?!闭邕h道而來的俄羅斯畫家庫茨米喬夫告訴記者的那樣,此次展出的100余幅作品,盡管創作年代跨越70年之久,“俄羅斯畫派”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的傳承精神依然清晰可見。
踏入環形中廳,梅爾尼科夫創作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夢》首先映入眼簾。簡潔的線條勾勒出一派細膩的情感;一氣呵成的氣脈中還勾連著似真似幻的情境。梅爾尼科夫在列賓美術學院主持著一個里程碑式的美術工作室,這位俄羅斯學院派油畫領軍人物的作品,端莊而不沉重,飄逸而不張揚,讓人不得不承認——“唯有藝術才能拯救人生”。
當駐足于阿列什尼果夫的《娜塔莎肖像》(1983)和奧·葉列梅耶夫的《葉列娜肖像》之前,就能體會到:這些“巡回畫派”大師的后人耐于寂寞,懷著一顆平常心,依舊固守著“俄羅斯的畫法”,他們的畫作都是些繼承傳統的作品。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充滿了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內心感情豐富,氣質高雅,具有濃厚的抒情意味——嚴肅藝術家的深情充盈展廳。
出生于五十年代的庫茨米喬夫,是俄羅斯畫派承上啟下的一支,《在湖邊》和《女肖像》有一種古典氣息。他的畫風細膩,使人想起風景大家希施金。畫面上靜靜的流水映著晚霞,斜臥的山坡罩著薄霧,又似乎比希施金更富有詩化的意境。那般灰調子、淡淡的陽光甚至也貫穿在軍事油畫作品中。畫了一輩子衛國戰爭的莫依謝延科,作品中強烈的動勢、疾速的筆觸、洗煉的色彩,都給人動蕩不安的感覺,但那種“力量”中仍透著濃濃的人文情懷。
即使是新生代油畫家,也在夸張、變形、魔幻的現代派技法中堅守著現實主義精神氣脈,列赫特父子的作品即為明證。老列赫特的《芭蕾舞女演員》(1977)中,手持紅玫瑰、身著白紗裙的芭蕾舞女演員充滿著溫馨的古典主義情懷。小列赫特的《戰利品》(1998),則在不對稱的構圖中含蓄地變形,在刻畫現代意識的同時尋覓傳統之根。
此次展覽中,俄羅斯油畫家多數來自世界著名四大美術學院之一的圣·彼得堡列賓美術學院。參展的畫家有曾任列賓美術學院院長25年之久、桃李滿天下的維·阿列什尼科夫;有列賓美術學院繼任院長鮑·烏加羅夫、奧·葉列梅耶夫,以及著名教授安·梅爾尼科夫、尼古拉·列賓、瓦·彼緬諾夫、尤·波德利亞斯基等人。此外,還有前蘇聯時期著名的油畫家阿·普拉斯托夫、塔·雅勃隆斯卡婭、特卡喬夫兄弟和康·馬克西莫夫等人的作品展出。在這些作品面前,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轉型期藝術家們對昔日的深沉思考和對未來的憧憬——他們有追尋,也有幻想。
中俄油畫:是“對話”更是“溯源”
在中國油畫發展史上,俄羅斯學院派風格曾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1955-1957年,文化部聘請前蘇聯著名油畫家康·馬克西莫夫來華舉辦油畫培訓班。馬克西莫夫以他淵博的知識、嫻熟的油畫技藝,為新中國培養了整整一代油畫家。他將俄羅斯的千里冰原、白樺林、天鵝湖、山崗蒼原以及俄羅斯民族特有的憂郁眼神永遠留在了中國。馬克西莫夫已經去世多年,當年從他的油畫培訓班走出來的人,如今都已成為中國油畫界的前輩。在關山月美術館A廳,記者見到馬克西莫夫創作于1956年的《草垛》,這是他在北京執教期間的一幅寫生,深淺不一的金黃色在細微差別中構成了和諧,畫面仍是淡淡的調子,卻有種直指人心的震撼力。
這種影響力在此次參展的中方畫家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他們的作品在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既借鑒了俄羅斯油畫的現實主義創作經驗,更有自己的創新和發展。其中女畫家趙友萍的《飛瀑》(1993)和毛岱宗的《山梁上人家》(2005),讓人記憶尤深。乍看之下,《飛瀑》幾乎是一幅中國畫了,大塊的白色瀑布在黑色巖石中奔流,這是用油彩代替水墨,在畫板上“潑墨”的創作;《山梁上人家》則格外清新,淡淡的顏色勾勒出一幅抽象的山野輪廓,這已經脫離了現實主義的“寫實”原則,隱約中卻化用了中國畫的高遠意境。
“中國文化與俄羅斯文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中國畫家用中國畫的意境進行油畫創新時,俄羅斯畫家同樣在或多或少借鑒著中國文化的營養。莫依謝延科的《女雕塑家肖像》就是很好的例子?!眳螡嵳虏┦扛嬖V記者,莫依謝延科的筆法非常寫意,構圖和造型卻又相當嚴謹,他從未來過中國,其作品中渾然天成的意境卻與中國畫十分相似。
難以忽略的,是俄羅斯油畫背景里的宗教色彩、崇高肅穆的情感、令人感懷的真善美傳統,依舊深深烙印在中國當代畫家的靈感潛層,并不時從畫筆的邊緣洇出肅穆華美的期待。這種“俄羅斯畫派”的傳統,沒有因為油畫風派的鮮活而徹底地抹煞,它竟以別樣莊重的氣勢超越了時空的阻隔,直到今天,直到華夏遼土的深處,直到海曲蕩韻的黃海之濱。50年代留蘇學生李天祥、張華清、李駿、蘇高禮等人的作品,后來畢業于列賓美術學院的孫韜和葉楠的新作,甚至從馬克西莫夫油畫培訓班走出來的畫家馮法祀,或者施本銘、王益鵬和鄂倫春族畫家白英的作品,都在呼應著那遙遠的澤被?!杜碌纳倥肥邱T法祀創作于1955年的作品,這位94歲高齡的老畫家早年曾留學法國,上世紀50年代中期又師承馬克西莫夫。他的作品中既有歐洲文藝復興精神的光輝,又留下了俄羅斯學院派油畫嚴格訓練的痕跡?!爱斎?,俄羅斯的油畫本源于意大利,俄羅斯也是目前惟一完整繼承了歐洲現實主義藝術傳統的國家?!眳螡嵳虏┦窟@樣告訴記者。
來源:深圳商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