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近期重新掀起文化熱潮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02-16]
中國大陸近期重起文化熱潮,不論在官在民,在中央在地方,都開始重視文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最熱門話題。
對文化的重新迷戀,首先表現在地方。目前至少有17個省市,已提出建立“文化大省”、“文化大市”發展目標。其中經濟大省廣東、開放大省浙江,已定出具體指標,西部省份云南也提出要像“抓煙葉一樣抓文化產業”。首都北京、經濟中心上海,更是先行一步,設基金、開園區、布產業。
在民間,中國大陸已有80多個與文化相關的大型產業集團掛牌成立,涉及到傳媒、出版、影視、娛樂等幾乎所有的文化領域。在政策放寬、政府催動下,相信今年還有一批文化產業集團面世。
在中央方面,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袂發布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作好政策準備;一批智囊提前策劃,作好理論準備;多個領域部署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作好實踐準備。由中央推動的文化體制改革今年將重新上路,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將成為3月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之重要內容。
文化體制改革在中國大陸不是新鮮詞。文化產業的提法,也有五年的歷史,2000年10月的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首度正式出文化產業概念。二年多以后,當局選擇一批新聞出版機構,經體制改革成為首批文化產業集團。
為何今年此刻,文化大熱卷起,文化產業將有大發展,文化體制改革將全面推進呢?當然是天時地利、內外上下的多重因素所致。首先是28年改革開放,經濟大發展,生活水平有相應的提高,民眾的文化需求已前所未有之高。以電視論,每年短缺節目就有六百萬小時之多;以新興的網絡游戲論,現在已有5000萬左右固定玩家,有80億元人民幣的市場規模;以出版論,現在國營出版社五百多家,但民營出版機構多達二千多家,年出版圖書有21萬種之多。文化需求仍然蓬勃,文化市場尚有待開發。
與之同時,傳統產業已露疲態,發展空間縮小。農業問題重重;制造業面臨著資源、環境甚至市場的重重壓力;傳統第三產業唱著主角,但等待著升級換代。發展高附加價值的制造業和高增值產業,成為追求目標,“自主創新”由之成為發展方向。
文化產業的機會,就此而來。據測算,中國大陸文化產業及其帶動的相關產業,產值已逾兩萬億元人民幣,文化市場消費規模,也有約二萬億元人民幣。因此,文化產業已被視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更被定位為未來的“支柱產業”。
值得一提的天時,是當中國成為有影響力的經濟大國時,像中文全球熱一樣,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上重新受到重視。而2008北京奧運會、2010上海世博會,兩個世界級盛會舉行,也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體制改革,掀起文化建設熱潮,僅靠迷戀當然不夠,除需更多的創意,更廣闊的市場外,還要有相應的開放度,經濟的社會的開放度,體現于文化的開放度之中,文化發展又取決于開放度的大小。
中華文化信息網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