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廊艱難開掘商業通道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01-25]
“世界最大畫廊”韓國阿拉里奧畫廊進駐中國,給持續升溫的藝術品市場注入新的活力,其先進的運作模式和藝術代理人制也給中國畫廊帶來壓力。面對新的市場機遇與競爭,中國畫廊該如何應對挑戰,成為很多畫廊經營者的現實命題
在望京酒廠藝術區門口,一行紅色標牌高高聳立在一面灰色墻壁上,對路人來說十分耀眼。順著路標指示向里走,阿拉里奧畫廊便躍入眼簾。
這是中國畫商日前在中國投資的第一家畫廊,占地4500平米,分為4個展廳、1個辦公室和一個收藏庫。盡管開業不久,卻因代理了中國當代很多有名的藝術家而被廣泛關注。
阿拉里奧畫廊創辦始末
走進阿拉里奧畫廊任何一個展廳,都能看到一些大師級的作品。在館長尹在甲的辦公室里,竟陳列著國際大師伊門道夫的雕塑作品。
在阿拉里奧一個展廳角落里,安放著一架機器,伴著20多個國家國歌的播放,那架滿是機油的機器會隨著轉動,生產出一段段擰絞的鐵絲,那些鐵絲被裝在一個個玻璃瓶中,可供參觀者自由取出。這是一個亞洲藝術家的裝置作品,新穎而獨特,正好與阿拉里奧的理念相和。從其細節處,可以看出他們的經營思想。
阿拉里奧畫廊1989年在韓國創 辦,2005年來中國開辦分店。之所以選中尹在甲先生作館長,是因為他與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特殊關系。尹在甲說,10年前他在中央美術學院和二外學習。因為愛喝酒,當時北京又沒有太好的酒吧,于是索性開了一家名為“通道”的酒吧。
酒吧離宋莊藝術區很近,很快方力鈞,岳敏君等藝術家經常到那里去喝酒聊天。就這樣大家認識了, “不過,當時我沒有要與他們合作的任何想法,大家只是很好的朋友?!?br/>
2001年,韓國政府找到尹在甲,讓他在漢城 “藝術殿堂”組織一個藝術展以配合中韓建交。于是,尹在甲選定的中國藝術家就全是他當年酒吧里的“客人”。
扶持藝術家與培養收藏家
“畫廊的主體是藝術家的作品,而一個畫廊在未來是不是還能擁有強大的生命力,也就取決于這家畫廊對于藝術家的態度?!币诩渍f,簽約成名的藝術家可以提升畫廊的知名度,但他認為,能夠選擇并扶持新生藝術家才是一個大畫廊是否具有長遠眼光的關鍵。
他們曾在韓國挑選出15名亞洲藝術家作為培養對象,簽約后給每人每月提供生活費,材料費等等補助8000美元到10000美元。這些藝術家多在35歲以下,雖沒有功成名就,但是有著良好的藝術潛力。畫廊為他們提供了一種穩定的生活,反過來這些藝術家所創作出的作品則要歸畫廊所有。
這些藝術家每年至多只需要創作10到15幅作品,而無須像機器一樣復制性生產。這樣做的結果既能保證高質量,又能為將來畫廊推出他們的作品時保證良好的物質收益,為畫廊提供了貨源。
有了貨源,還要有客戶,對于畫廊來說,收藏家就是自己的客戶,尹在甲認為這恰是中國畫廊最不重視的一個環節。
也正因為如此,尹在甲認為中國畫廊還不可能進入成熟的國際畫廊體系。在基礎工作上,中國畫廊已經失語,就更不要提長遠的未來?!叭绻袊嬂认肴谶M國際體系之中,培養和扶持本土藝術家是必須補上的一課?!?br/>
經濟支柱與藝術眼光
除了藝術眼光,當然資金也是經營一個畫廊不可或缺的基礎。尹在甲透露阿拉里奧的投資人在韓國擁有兩個百貨商店、一個大型電影院、兩個長途汽車站以及若干房地產企業。憑借著如此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從70年代就開始的藝術品收藏,如今想成功運營阿拉里奧已不成問題。
而中國很多畫廊從一開始就獨自面臨著“自負盈虧”的重大任務,而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獨特性又決定了畫廊投資的高風險。所以,面對巨大的盈利壓力,所有畫廊都不得不采取一種類似于“小賣部”式的經營方式?,F在畫廊藝術總監黃燎原先生認為,中國畫廊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他做現在畫廊時,就已經做好3-4年不盈利的準備。
國際一流畫廊,例如英國的薩奇等等,都是先有了幾十年的收藏經歷,然后再建藝術館隨后才是畫廊。前者為了繼續保護收藏,后者可以出售盈利。
但在中國,這個過程卻截然相反。上海正大美術館有著頗為雄厚的物質基礎,但是除了壯觀的藝術館建筑之外,卻找不到什么一流大師的作品,如果想在國際藝術界擁有發言權,那么他們還需要每年投入幾千萬元以補充收藏??梢娂词箵碛辛诵酆竦慕洕?,如果缺乏長久的藝術眼光和收藏積累也同樣無法成為真正有實力的畫廊。
“母親畫廊”缺失
如今,有太多的畫廊拿方力鈞和岳敏君他們“說事”。因為他們的作品大多價格不菲而且極易出手。但是一些收藏家,在近年來卻漸漸發現有些中國知名畫家的作品價格不升反降。
據一些資料統計,歐洲一些一流畫廊根本不收藏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據業界人士分析,并非他們資訊匱乏,而是處于對中國藝術市場前景以及藝術家地位的擔憂。
但凡世界上成熟的畫廊都已經融入了世界畫廊的大體系之中,而這個成熟的體系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母親畫廊”。這個母親畫廊就是可以代理一個國家和地區最優秀藝術家最優秀作品的機構。她必須有足夠的實力,與世界上其他地區的10到15個母親畫廊有著密切的聯系和直接的溝通。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藝術家被這個“母親畫廊”代理,那么就意味著他的作品可以同時被十幾家世界一流畫廊所關注。而如果一個國家和地區沒有這個“母親畫廊”,那么已經成熟的世界畫廊體系在選擇作品和藝術家的時候是根本不可能考慮到這里的。相關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就永遠無法進入世界視野。 大多數中國畫廊和外資畫廊,在代理藝術家的時候都是帶著急切的盈利目的,并無任何要成為“母親畫廊”的想法。
中國藝術家缺乏“母親畫廊”的保護,在工廠似的生產狀態中只能使作品不斷貶值,長久如此,世界一流畫廊就更不會代理他們的作品。
中國畫廊的發展
似乎總是不盡如人意。一些畫廊也為此一直在努力探求中國畫廊的本土運作模式。他們有的是完全由中國自己的資金及人員運作起來的,還有一些則是外資進駐的畫廊。
這些畫廊的生存狀況如何,又有哪些具體的發展計劃,記者為此采訪了上海著名的滬申畫廊及北京的外資畫廊空白空間,它們的選擇或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翁玲:無需按西方經驗經營
《財經時報》:中國藝術市場正在升溫,你認為它的發展前景如何?
翁玲:我認為藝術品收藏市場,它給人們帶來的交流不僅僅體現在藝術品本身,這其中還有藝術家成長的過程、環境、文化背景等很多方面。
新的作品和意識大家都會去關注,這就意味著更多年輕的藝術家,雖然他們的作品在市場上的價格并不會太高,但他們新的理念和技巧,是會轉化為新鮮的、獨特的、令人興奮的作品。我想,這樣的發展前景是值得我們期待的。
《財經時報》:如今當代藝術作品正在顯示出它的潛力,而中國并沒有收藏當代作品的美術館,當代藝術的收藏雖然很熱,但市場缺少真正好的作品,對此,你有何評價?
翁玲:中國目前的現實狀況是還沒有建立起美術館、基金會、畫廊等完善的產業體系,在中國,經營西方傳統意義上的畫廊非常艱難。
我們的定位是美術館級別的畫廊,更側重于搭建一個開放的平臺提供給優秀藝術家進行交流。
一年中的展覽,有一半是沒有商業目的的,只是給藝術家提供實驗的機會。像徐冰的“煙草計劃”展覽,那些作品是不可能出售的,最后也沒有人來收藏參展的作品。但我們愿意和藝術家一同承擔這樣的風險,給他們提供創作的條件。
《財經時報》:由個人的策劃室形成畫廊,這是早期中國藝術畫廊形成的雛形,你認為這種形式的利弊在哪里?合理而科學的方式應該是什么?
翁玲:西方的畫廊是在一個成熟的經濟體系內按部就班進行運轉的商業實體,這樣的狀態缺乏新意和挑戰性。
而中國目前的社會現狀還沒有建立健全的藝術市場,無法參照西方的傳統經驗來經營畫廊,所以就出現了以個人工作室和策劃為特色的畫廊,這同樣是中國畫廊業在不斷摸索和進步的表現。而在我們滬申畫廊看來,畫廊無疑應該成為當代藝術家展示及創作的“重心”。
田源:專業運營剛剛起步
《財經時報》:作為畫廊經營人,你如何評價當代藝術收藏市場的現狀?
田源:中國收藏界對于當代藝術的收藏可以說還剛剛起步,目前發展勢頭良好。
有許多收藏界的人士開始關注當代藝術,但是其中有一部分人士對當代的藝術作品還不是很了解,對當代藝術作品的收藏還是處于人云亦云的狀態,還沒有真正建立起個人的收藏體系。我相信在不久的未來,當代藝術將會使收藏界掀起另一個收藏高潮。
《財經時報》:你認為在這種背景下,畫廊應該起到一個什么樣的作用?
田源:畫廊在中國所起到的作用和國外相比還遠遠不夠。畫廊作為一個藝術機構,應該能為收藏家提供良好的參考意見。而對于藝術家則應該是一個展示平臺。
中國的畫廊還是以賣畫為最終目的,這不符合國際慣例。中國的藝術品收藏越來越熱,畫廊必須要在梳理藝術家作品和為收藏家提供系統化意見方面多做一些工作。
《財經時報》:市場開始關注當代藝術作品,但中國收藏當代作品的美術館和畫廊,有實力的并不多見,而且無論在收藏還是在售賣方面,都做得很不夠,作為一家外資畫廊,能談談你們在中國具體的運作計劃和模式嗎?
田源:空白空間是柏林亞歷山大畫廊在北京開辦的一家畫廊,畫廊主要代理的是來自東亞的藝術家,其中90%是中國藝術家。作為一個專業畫廊,我們選擇和經營的藝術作品,首先是要能打動我們的內心、有質量的作品,同時還要符合我們畫廊的定位。
《財經時報》:有人說,中國的畫廊其實根本就沒有進入國際視野,國外很多優秀的畫廊都不考慮與中國畫廊合作,作為從業者你覺得是這樣嗎?
田源:中國的畫廊和藝術經營業,還是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專業化的程度。
對于做畫廊的人來說,最簡單的例子,做畫展不是簡單地釘幾個釘子把畫掛在墻上,而是要考慮畫與畫之間的關系,怎樣可以為藝術家的作品找到最佳的展示方式,有時很小的細節,都會影響到展覽的整體效果,還有對藝術作品的保管和維護,這些都是很基礎的東西。
而這些簡單、瑣碎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畫廊經營者的專業性,這是對藝術家,對藝術家的作品和對收藏家負責的表現,至少是對自己所做的事業負責的一種表現。
尹在甲:填平亞洲與世界的藝術溝壑
尹在甲現在是阿拉里奧畫廊和藝術館的館長,韓國人,能說一口不太流利的中文。曾在中國留學十年的他,對于中國藝術頗為熟悉,無論是在藝術家還是畫廊圈子,他都有許多朋友。他說自己一直感覺到世界尤其是歐洲藝術界對于亞洲和中國文化的漠視,所以想要用阿拉里奧的模式逐漸培育出一些優秀的畫廊,填平亞洲與世界之間的藝術溝壑。
《財經時報》:你對于中國的畫廊業已經非常熟悉了,肯定也知道現在中國畫廊經營上的困難,你們在決定進駐北京之初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嗎?
尹在甲:也有顧慮。但是我們覺得今后,北京應該是亞洲的文化首都,所以最終我們還是決定要進駐北京。
其他畫廊在贏利上有困難,這些我很清楚,但是我們還是想著眼未來,希望能在十年左右的時間里在中國培育出一些優秀的、能與我們合作的,同時也能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畫廊。
《財經時報》:據你的觀察,中國畫廊在運做模式上是不是存在一定的問題,除了資金支持以外,你覺得這些畫廊發展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尹在甲:中國的畫廊大多數還是一種小賣部似的模式。不注意保護自己的藝術家,大多數畫廊把藝術家當做自己的掙錢工具,經常去工作室催促他們趕制作品以應付市場的需要。
真正規范的模式應該是,好好的收藏整理藝術家的作品,使他們在世界藝術界的地位不斷的上升,而在出售作品的時候,要充分考慮買家是否是一個負責的收藏家,不能只是賺到錢就夠了。
《財經時報》:那么你們在簽約藝術家的時候,選擇的大多數都是已經成名的藝術家。如果以長遠的眼光看,一個畫廊是不是應該給一些年輕藝術家一些機會,給他們創造一個平臺?
尹在甲:是的。我們也在尋找一些優秀的年輕藝術家。我們已經簽過幾個韓國藝術家和一位印度藝術家,他們都很年輕。在中國我們剛剛開始,以后會不斷尋找的。畫廊應該有長遠眼光。
《財經時報》:你說過關于“母親畫廊”的問題,在你看來中國目前有哪些畫廊具備這樣的素質?想要成為“母親畫廊”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尹在甲:中國目前真的沒有哪一家畫廊能有母親畫廊的素質。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數歐洲收藏家和畫廊都不收藏中國作品的原因。他們不可能隨便和一個小畫廊聯系,而且小畫廊也不可能進入國際畫廊的體系。
要成為母親畫廊最主要的就是要先有幾十年的收藏經驗,有最優秀藝術家的最優秀的作品。然后整理,能夠和國際一流畫廊直接對接,進入那個成熟的體系。
來源:財經時報(楊時旸 孫菁)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